复旦万科实验学校唐蘋老师2015年7月参加上海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赴新西兰四周的教学交流项目。在新西兰交流的短短四周里,唐老师的体会是:文化并无利弊,只有差异。本文是唐老师回国后的感想,唐老师围绕自然环境、饮食、教育体制、文化等各方面,与我们分享中、新差异。
很感恩,有这样的机会能得到学校和家人的支持,去完成一项AFS主办的志愿者文化交流任务,让我最近距离地触摸到一个对我来说很向往的国家---新西兰,于是在2015年的这个暑假,我来到了未曾涉足的南半球,开始了在风景如画的新西兰一个月的文化交流之旅。在我走之前,有很多美好的幻想,比如跳伞、蹦极等。但多次被组织提醒你是去工作的,不是去旅游的。事实证明,确实如此。不要说跳伞,连下雨天雨伞都很少见。不过尽管这一个月我确实很辛苦,但我也过得很充实、丰富,得到了很多,也愿意和大家一同分享。当然想要分享的东西很多,今天只能概括性地谈一谈我记忆中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应该是:It’s quite different. 因为离开自己长期居住的地方,人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去观察,爱比较,我这里有几张对比的记忆卡片,我想比较能表达我此行的感受。
我的第一张记忆卡片-------It’s quite different from Chinese environment.
简单介绍一下, 新西兰----地球上最早迎接阳光的地方,一个人口只有四百四十万的岛国,甚至还没有我们很多的二线城市的人口多(比如昆明,有将近七百万的人口)。它有着精灵般的文化以及拥有无以伦比的自然环境。新西兰有两个大的岛屿,北岛和南岛。他的气质也和另一个岛国英国很像,但这里有雪山、火山、湛蓝的大海,黑色的沙滩,绿色的森林和牧场,你可以想象得到的绝大多数的自然景观它都拥有,还是许多极限运动--比如蹦极、跳伞运动以及橄榄球运动的圣地。
一开始从新西兰航空的飞机就带给我遐想,它的飞机机身是黑色的,尾翼上有一片造型美观的银白色的叶子,很别致,与众不同。飞机抵达新西兰上空时,满眼的葱绿和蔚蓝。从飞机舷窗往外看,看到的是大片大片的绿色牧场和茂密的树林,还有星星点点的房屋点缀在山上。另一大块色彩,则是清澈的毫无阴霾的蓝色天空。这片绿色和蓝色,让在中国城市久居的我,甚是欣喜。因为这两种颜色正是我最喜欢的颜色,也是我的幸运色。我想:长期居住在这么辽阔、洁净、湛蓝、翠绿土地上的人,他们大多数人的个性应该是具有宽广的胸怀,坦率,随性的个性。在如同童话般的自然环境下,过着悠闲舒适的慢生活,因此他们也不太愿意离开这片沃土的同时,似乎也存在着不够开放,有些谨慎的个性。当然后来我也从他们各家各户都有围着高低不等的围墙上得到了证实,我的推测是正确的。他们虽然不保守,但他们很谨慎。
另外我一定要告诉大家一个信息就是:新西兰是没有蛇这种可怕的动物的。他们最讨厌的一种动物,是他们国宝级的动物kiwi鸟的以及其他鸟类的死敌possum,所以为了保护kiwi,新西兰政府支持捕杀猎取这种叫果子狸的动物,他的毛皮可以做成很多保暖制品。所以在新西兰的动物是很安全的,人也是相对来说很安全的。我们无法想象在国内如果你出门不锁门会是什么样的后果?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新西兰保护动物的志愿者很多,他们愿意捐赠自己的力量,为建立一条长约二千公里的一条长廊,目的就是保护他们引以为傲的稀有鸟类。
我放学经常路过一片片葱郁的草场,不时可以看到成群的牛羊尽情享受着他们的美味鲜草,上帝赋予新西兰这片沃土,这么丰饶的环境带给新西兰人民的不仅仅是明净的空气,安定的空间,更重要得是他们很幸运地拥有了无尽的财富,优良的环境就是他们的财富,所以我很理解为什么新西兰机场如此严把国门,不允许任何破坏国家资源的一切侵入到他们的安全,包括动物的安全。
最后交待一下新西兰航空机身的颜色以及尾翼上的那片漂亮的银蕨叶片是因为新西兰的男女橄榄球队在世界上的地位首屈一指,是国家的标志之一,他们也因此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国家橄榄球队的服装是黑色的,标志就是漂亮的银蕨。新西兰人民对绿色生态,对橄榄球和曲棍球的狂热远远超过对科技、教育成就的关注。这似乎和我们国人关注的顺序正好是相反的。
我的第二张记忆卡片-----It’s quite different from Chinese food.
我的住家家里晚餐是没有菜汤、肉汤这一说的,这一个月就这让我对蔬菜汤的渴望达到了极致。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是一个爱吃米饭的地道的南方人,有饭就应该有菜,如果一周肚子里没米我还能忍受,但连续二周,你能想象吗?我的嘴上已经上下,就差左右都起泡了。
我被分配的三个学校在新西兰北岛上,属于New Plymouth(新普利茅斯)市的一个小镇叫Eltham,离市区有一个小时的车程,住家是一个地道的新西兰人。他们每天的三餐都很简单,而且也以简单、快捷、方便为傲,早上一杯冷牛奶或果汁加谷物(cereal),午餐面包夹果酱,一些坚果,一个水果,晚餐:土豆,牛肉,冷菜拼盘。他们的汤就是凉水,晚餐前摆盘时每人一杯凉水就是你的汤了。我多次提出我可以下班后回来烧饭(当然这目的大家都懂的),但住家很委婉地拒绝了,说重大时刻会让我出马的,我天天期盼重大时刻的到来……自己买,离超市太远需住家开车前往,最终我还是忍不住了提出去超市买方便面,之后我的加餐就是美味的方便面。所以当时我无比思念学校的索迪斯……
西餐和中餐有着非常大的差别,平时我们在上海吃西餐时没有这样的感受,我们时不时吃一次,还觉得是很美味的,但在实际生活中,让你把主食改为面包,餐餐吃面包,你的胃会提抗议的,因为我们的胃早就已经习惯中餐了。
当然这也是我多次争取在三个学校传授中华美食的强大动力和原因。而且连我自己都觉得我做的中国菜实在是太美味了,大家也赞不绝口。
我的第三张记忆卡片-----It’s quite different from Chinese teachers and education.
你知道:新西兰学校的上班时间是上午8:30 ,小学是9:00,更令人兴奋的是他们的下班时间:下午2:15,高中老师下班时间3:15(我被分配在三所不同类型的学校上课,第一周在一个乡村小学,第二周在一个毛利学校,后二周在当地的一所较好的高中,我今天介绍得更多的是和我们相对接近的高中的情况)。
新西兰的老师多数都是老教师,平均年龄50岁左右,因为他们的退休年龄是65岁,他们告诉我如果到了退休年龄,你只要不提出来,就可以继续做下去。教师平均工资收入在中上阶层,也有级别之分。我认为他们的工作时间非常人性化,一节课一个小时,二节课后是老师的morning tea时间,再上一节课就到了午饭时间,半小时后班主任学生点名时间,15分钟后下午第一节课,然后over,you can go home now。
一开始有点不太适应,上到正起劲的时候,就到了吃东西的时候了,午餐后不一会就放学啦?太开心了。而且老师们上课一个小时中,加上你传授的新知识,小组活动,完成作业,统统可以在一节课了结。一个小时的上课时间,真正老师讲课的时间不多,仅仅20分钟左右,剩余的时间都安排学生小组完成老师设计的作业,或者练习这类的学习。他们开设的课程也有别于我们,设计课、家庭经济(cooking),art课,体育课、音乐课、戏剧课等等,这些课程大多应该是我们语艺中心拓展课会安排的课,一周就一节课,但这是他们本学期所选修的必修课程,也就是你必须修完这门课程的学分,才能修下一门。有点类似我们大学的学习。而且这些课上一般老师更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理论知识的结合,综合能力的培养能更具体地得到落实。他们的体育课和音乐课,一般是一节理论课(在教室上),下一堂才是实践课(体育馆上或音乐教室上),所以体育老师和音乐老师也要批作业哦。考试成绩也是通过你的理论成绩和实践成绩合起来的得分计算。体育课实践课是通过平时的校内校外的比赛表现给分,音乐课的实践课也是通过每学期的校内校外的大小音乐会上的成绩给分的。
Homework 这个词在新西兰的小学中学基本不存在。孩子们很轻松,老师们也很轻松。老师们只需每天准备学生的课堂练习,打印出来,交给孩子们完成即可。
客观地说,新西兰的孩子在高中毕业后的出路有非常多样的选择:各种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很多新西兰孩子愿意选择这类学校,能够学到自己喜欢的一技之长,毕业后大约相当于高级技工,很容易找到相应层次的就业位置。
新西兰国内的高中毕业生除非自己不喜欢学习,只要愿意深造的,基本都能上大学。当然,如果你想上更好的大学或者名牌大学学习就有较大区别了。
上面这些分流的渠道,使新西兰的大多数孩子没有强烈的“高考”竞争压力,相应地,也使高中教育没有国内那种争着进入重点高中的白热化竞争。毕竟,相对于人口来说,新西兰的教育资源是大大优于中国。这也正是新西兰的教育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快乐教育而不是应试教育的客观基础之一。
当他们得知中国公立学校的中学生的学习时间和老师的工作时间时,他们表示很吃惊。不过他们承认他们的学生很懒惰,在新西兰有一部分人没有工作,但政府会养活他们,他们不会流离失所,浪迹街头。所以很多胸无大志的学生也养成了懒惰的不良习惯。因为他们有保障。
通常一开始我们会感慨其教育的宽松-----隔三差五的假期(他们一年有四个学期,换句话说他们至少就有四个假期),三点钟就下课的学校、近乎于游戏的课堂教学以及老师们体贴耐心的鼓励,似乎只要孩子们表现得不那么弱智,就可以轻松得到老师的肯定。作为一个家长或者老师,你会情不自禁地觉得,在这里读书太轻松了、太容易了、太简单了。但是我发现学校3点放学以后部分孩子就换上运动行头、带上乐器,去上各种课外辅导课。一个不去辅导班加课、不花大价钱去学习才艺参加社会活动去丰富自己履历的孩子几乎没有可能进入名牌大学。坦率来说,在新西兰,孩子们的确有一个开心、幸福的中小学,但“更少的理论学习、更多的技能培养、更宽松的教育管理。”实际上意味着如果你只是想留在新西兰或自家的牧场做一些技能方面的工作,足矣!但如果想要跻身社会精英,你需要更自律、更多得课外辅导与公立教育之外更多的社会资源。与中国教育以应试来划分学生群体不同,新西兰教育实际上通过一个宽松的过程,悄悄地就完成了社会分层。大多数老百姓的孩子在这个温水煮青蛙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被沉淀了下来。说到底,中国教育与新西兰教育的不同,绝不仅是方法上的不同,而是教育功能定位上的不同。中国的教育是底层向上攀登的阶梯,平民子弟要想成为精英,就必须吃苦受累。而新西兰教育则是一个分层机制,它的大众教育只提供基本、有限的教育,要想成为精英,就必须从市场上另外购买教育,买不起的或无远大追求的人则自然而然地被淘汰了。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理解。
老师和学生的午餐都是自带(不过依然是面包、饼干、水果,无人列外)。当时我还自责不该抱怨我们的午餐,我们应该为我们有索迪斯或者其他什么斯而感到欣慰和满足才是。
我的第四张记忆卡片-----It’s quite different from Chinese students.
应该说我到的这三所学校看到的学生,没有娇气的孩子,而且个个都很皮实(勇敢)。
在小学我看到小学生晨跑时光着脚,在真正的绿荫草地上奔跑,我看到所有新西兰的大小学生,无论男女没有人穿长裤去上课的,请注意这可是冬天,尽管他们的冬天气温比我们的要高很多,但清晨7-8度的温度,中国的家长应该不会让孩子穿短裤和裙子的。当我问他们冷吗?他们说已经习惯了。室外运动训练课上(无论白天还是晚上),只要开始上课,无论下雨还是下雪,无论下多大,训练是不会停止的,孩子们也不会有什么抱怨,他们依然乐此不疲。这同样在国内是不可能的,因为即使是老师为了锻炼同学们的意志品质想这样做,学生们也会叫苦连天,家长们知道了,后果更加不堪设想。不过我觉得也奇怪,这些孩子训练完,全身湿透后家长接回家,洗个热水澡,第二天照样上课,没听说有人那么容易感冒发烧请假不去上课的。
每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课程表。每学期学生可从10-30门科目里自选5-6门不同科目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课程表,去不同的课室上课。跟大学很像。所以他们没有太多班级的概念。但他们还是有一个老师负责一个班级,他们叫Form RN--A5,每天午饭后都得到这个老师的教室内点名。学生每天必须穿校服,男女一律短裤,短裙,只有高三男生有长裤(似乎他们也不穿长裤)。所以多冷的天,你看到的都是穿着一身短打的学生。
学生上课很轻松,没有家庭作业,只是他们没有课间休息,课间就是找下一节课的教室。所以老师绝对不能拖堂,只能提前让学生整理好书包,下课铃声一响,你就看见川流不息的背着书包的学生,在奔向下一节课的教室。
另外这个高中有一片区域是为10个disabled students提供的教室,他们所学的课程都是培养他们能够自理的课程,比如说我陪他们上了一节cooking课(做香蕉蛋糕),那节课其实是老师第三遍上同样的内容了,第一遍是他们只看和听,老师做;第二遍,老师和他们一起做;第三遍是他们分组,两个同学在一个正常学生的协助下,完全由他们自己完成全套工作。从看菜谱,根据菜谱拿用具,按菜谱计量放入容器,然后调制,放入烤箱,清洗用具,收拾台面,到蛋糕从烤箱中端出来,一节课时间内完成。先由正常学生向老师汇报他们每一项完成情况,老师品尝后给予评价。我觉得一个学校normal students 和disable students同时存在,在上海应该是没有的,这种人性化的,互助式的模式,可以帮助这些能力低下的孩子提高生存、自理能力。
我的第五张记忆卡片------It’s quite different from Chinese classroom.
老师上课都有自己的教室,所以学生都是在上课前等在教室门口,等着老师来开门才能进去,教室里的环境也都是这门课的氛围,所张贴的都是有关这门课的一些内容,各个老师的教室都是不同的风格和特色。你只要走进一个教室,就知道会是谁的课堂。
他们有几间专业课教室很漂亮而且实用,专业教室装备很齐全,需要的东西教室里都会提供,(老师告诉我这是开学前统一收费的)只是下课时老师需要学生放回原处进行清点,清洗。比如cooking课教室,一共有8个U型台面供学生操作,每个台面里配套都是一样的:烤箱,盥洗池,橱柜,各种厨房用具都在橱柜里。中间是六排高背配套桌椅,前面是带有4块伸缩白板的讲台,另外讲台对面是老师的操作台,操作台上方有一面可调控的大镜子,可让全体同学不用站起来就能清楚地看到老师的操作演示过程,非常先进的设备。
再比如他们的design 课,学生的椅子也是高背的,桌子的桌面90度内是可调节的,每张桌子的下方都配有一把工程尺挂在桌子下方的调节勾上。各种硬度的铅笔,直尺,橡皮,大小纸张,圆规,剪刀,美工刀等等。Art课堂也是如此,还有很多切割机器,比如切印制板的木刻机等。毛利课堂也很有毛利民族的特色。而且毛利语每个学校都有课程,是必修课。
体育课他们都有更衣室,必须换上运动服,脱了鞋才能进入体育馆。学校的体育课除了足球,橄榄球,曲棍球没有选修,其他都有。所以如果你想参加学校的足球,橄榄球,曲棍球队,是需要另外付费的,教练也许不是本校的老师,训练时间也都安排在放学以后。艺术方面的训练(芭蕾)(钢琴)等。
其实综上所述,It’s quite different from our Chinese culture.
新西兰是一个有着重叠感的地方,这里有着三个影子重叠在一起。第一层是毛利人的原住民文化,第二层是作为英国属地的英国文化,第三层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岛国的文化,这三层影子叠在一起,就让新西兰有着完全不一样的特质。所以每个去过新西兰的人,心里都有一个不一样的新西兰,当你去到那里,你会发现,生活其实是有很多种不同的方式。
我的教学任务是传播中国文化,“文化”这两个字的范畴实在是太大了,对我一个教英语的老师来说,是相当大的挑战,也有很大的难度。对于具体去做什么,教什么,怎么教?之前没有任何培训和提示(除了最后一周有一天下午的培训外),全靠自我领悟。所以自从接到这个任务起,我的大脑就开始扫描一切和文化相关的内容,尽量做到最全面的考虑,然后整理出最有代表性的,对我来说也相对擅长且学生易学的内容进行备课准备, 当然这之前少不了请教其他老师帮助,在此我想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特别是吴怡的热心接洽,林蝉俊师兄的专业指导,陈辉妹妹的慷慨相助,程梅、薛献辉和朱文蓉老师隔空为我查阅资料以及周奋老师的及时提醒等。前一个月是我自学、自编速成教材,并自行实践阶段,全家人都被带动一起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化基础技艺。我此时体会到:中国文化真得很博大、太精深,何止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剪纸,哪怕一个简单的图形,一个看似容易的拐角,都很难下手,需要反复多次练习。经过一个月的准备,一个月后我自信满满地开始了我的外教生活,我每天就在不同的角色中转变。剪纸,窗花,折纸,我俨然是个美术老师,硬笔书法,毛笔书法,我又变成一个语文老师,中文儿歌、民歌的教唱似乎又成了音乐老师,跳皮筋,跳长绳我充当了体育老师,中华美食的传授我摇身一变,成了一位烹饪老师,那时你会很期待自己就是一个全能选手,问什么答什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其实你的课准备再充分,也会有疏漏,留下遗憾。记得在毛利学校,我还正在为我能提前准备了一本全英文版的中国56个少数民族的介绍画册,物尽其用时,我被问及一个问题:你属于哪个民族?我很干脆回答:汉族。那你们汉族的祖先是谁?我犹豫了,因为凭着我所学的仅有的历史知识,我只知道中华民族应该是炎黄的子孙,但汉族的祖先确实未曾查验过,为了避免尴尬,我只能应付到炎帝黄帝。但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连自己民族的祖先都不知道,在非常重视传承的毛利民族面前真是感到羞耻!后来马上回到驻地,立马向各方咨询、查实,汉族的祖先经过几千年的征战演变,几乎已经被我们混淆了,淡忘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自己民族文化的教育和传承,是相当重要的,新西兰在这一点上做的非常好,毛利学校老师和学生给我的震撼也是从未有过的。其实也应该是我们中国城市学生教育的盲区吧。
虽然课程结束了,但是新的学习才刚刚开始,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我能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我原来生活中新的意义所在,我想这是我这次交流活动最好的礼物。
学无止境与大家共勉!
学校老师
接待家庭
学生们
剪纸
书法
扇子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