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首页 关于我们 交流简讯 学生交流 语言比赛 教育展览 志愿者专栏 信息扫描
  学历认证 通知公告 教师交流 外籍教师 国际会议 夏(冬)令营 微信集萃
首页 > 微信集萃 > 正在阅读
难以避免的“文化冲击”(三)

    我们曾经做过一次调查,邀请有过出国经历的人用简单的词汇来描绘他们出国后的第一个月,调查得到了这样的答案:激动、兴奋、水土不服、想家、挑战、害怕、抵触、尴尬、孤单、新鲜、局促不安等等。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当人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轨道,进入一个不可预测的新的文化环境,既对对方行为举止等社会规范不熟悉不了解,又会感到难以进行有效沟通,从而可能产生一种复杂的、强烈的生理及心理上的反应,这便是通常所说的“文化冲击”。

1954年,美国著名人类学家Kalervo Oberg教授提出“文化冲击”(Culture Shock)概念,也称为“文化震惊”、“文化休克”。历史上有过来自不同领域的多个学者试图从更广泛的范畴(如生理不适、语言障碍等)来阐述“文化冲击”这一复杂的现象;但简而言之,文化冲击是指人们在跨文化适应的过程中因面临新的环境而产生的迷惑、压力和震撼。

根据不同的表现形式,“文化冲击”主要分为六大类:压力、失落消极、排斥抵触、困惑、焦虑易怒以及无助感。出国交流或留学的学生往往会在抵达接待国初期高密度地接触、体会到大量显性的、甚至隐性的文化差异,或多或少会产生失眠、食欲低下、内分泌紊乱等生理上的不适症状;心理上,也容易产生孤独、压力大、不敢主动交流、缺乏安全感及认同感等负面情绪。

“文化冲击”看似是新生活中的不和谐之音,让学生感到惶恐不安,但却是跨文化适应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重要一步。跨文化交流学术领域将“文化冲击”描述成一个呈U字或W字的起伏的过程,但大致上我们可以将“文化冲击”分为四个阶段:

一、蜜月期。学生在抵达接待国初期,社会角色更像一个游客,走马观花,对凡事充满了好奇感、新鲜感,任何新的体验都被认为是有趣的,令人兴奋的;

二、冲击期。当新鲜感逐渐殆尽,新鲜感带来的光环也逐渐消退,困难和不愉快的现实摆在眼前,慢慢取代了充满魅力的“蜜月期”,余下的便是语言、饮食、生活方式、行为举止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带来的不变、困惑、烦恼以及压力。学生也往往开始陷入思乡情绪,如果未能适当地进行调节,则会逐渐产生交流的受挫感、对于新的文化的排斥感等负面情绪。

三、适应期。经历了一定时间的低潮后,出国在外的学生在语言上取得的进步帮助学生逐步恢复了信心;社会交往也慢慢放开,不再畏首畏尾,开始尝试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网络;独立生活的能力得到了巨大的锻炼及显著的提高;随着时间的推进,之前对接待国所存在的定势或偏见也慢慢得以校正并逐渐消除。这一阶段,学生往往开始站在新的文化与社会的视角看待文化差异,慢慢接受新的生活环境与新的思维方式。

四、融入期。这一阶段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对于生活所需基本技能的熟练掌握:与人交往时不再紧张畏惧,外出购物时不再费力换算货币,熟悉常走的路线的交通时刻表,知道怎样丰富充实自己的课余生活……最重要的是,他们已经深谙接待国的“游戏规则”,同时又根深蒂固地掌握着自己本国的文化习俗,成为一个多元文化人,一个能够用国际视野来解释现象、处理问题的人。

每个人经历“文化冲击”时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各个阶段之间的区分也往往因人而异,但显而易见的是,亲历不同的国度,经历“文化冲击”,是真正实现跨文化交流、适应文化差异、培养全球视野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19号

E-mail:shanghai@ieas.net.cn | 电话:0086-21-52137878
Copyright © 2005-2024 Ieas.net.cn All Right Reserved. 来访人数:4537901 人
版权所有:上海教育国际交流协会 | 地址:中国上海市江宁路245号 | 互联网信息备案ICP证:沪ICP备090449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