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首页 关于我们 交流简讯 学生交流 语言比赛 教育展览 志愿者专栏 信息扫描
  学历认证 通知公告 教师交流 外籍教师 国际会议 夏(冬)令营 微信集萃
首页 > 微信集萃 > 正在阅读
文化定势与偏见(二)

    现实生活中,“文化”事无巨细地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作为个体,似乎很难事事身历其境,躬行实践。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认识不同的文化呢?让我们首先来玩一个联想游戏。美国人——自由民主,法国人——浪漫优雅,意大利人——文艺时尚,德国人——认真严谨,中国人——传统保守,日本人——腼腆谦逊……小心,你已经陷入了文化定势的陷阱。

随着历史的演化与沉淀,在人与人的交流与交往过程中,为了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人们对于某一个群体的特征进行整理与归纳,从而总结出一些简化的描述,便形成了文化定势。

文化定势的形成是一个结合了社会发展与个人经验两个维度的过程,一旦形成,往往相对稳定,并具有延续性。二十年前,说起苹果,我们想到的可能是农业或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而近十年,再说起苹果,我们大概会更多地想起乔布斯和他那咬了一口的“苹果”。这便是历史发展、科技进步对于人们的认识赋予的新的意义。

显而易见的是,文化定势的形成对于我们认识复杂的文化现象有着不可置疑的积极作用。无论是否有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的经历,我们可以不假思索地说出很多在跨文化交流中的禁忌:与大多数西方人交往时,不可以询问女士的年龄,不可以询问家庭及收入状况等等。无论我们是否能够坦然接受,我们都知道美国人的拥抱、法国人的贴面礼仪是他们习以为常的方式。对异国文化或多或少的了解有利于帮助我们预测交流对象的行为,突破一些交流的障碍,一定程度上降低交流的不确定性,从而缓解我们与陌生文化交流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焦虑情绪,增加交流的信心。

然而,由于文化定势具有高度概括性,过分强调了某一个群体的共性,而忽略了其中每个个体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过度依赖文化定势容易使交流者将群体共性投射到交流所涉及到的个体成员身上,轻易地做出是非判断,怀疑对方的正确性,甚至拒绝承认他们的个体特征,产生偏见。我们在AFS国际文化交流项目外国学生的接待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非典型性”的例子:爱迟到的德国学生,内向的法国学生,刻苦勤奋的意大利学生……那么,是不是他们错了呢?当然不是。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文化定势”是不可避免的,它具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和正确性,能够帮助我们增加交流的信心,提高交流的效率;但是,我们必须同时清醒客观地意识到“文化定势”也容易在某种程度上禁锢住我们的思维,造成偏见,从而影响跨文化交流的质量。“文化定势”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必须合理利用它,发挥它积极的作用,降低其消极的影响。

 “文化定势”只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伊始一次有用的猜测与尝试,而不是标准答案,它能够帮助我们降低顾虑,但它往往是片面的。因此,我们应该在学习群体共性的同时,努力提升自己的跨文化敏感度,理解并尊重群体中的个体差异,不用“好坏”、“对错”这样的标准来对个体进行衡量与评价。另一方面,秉持开放、宽容、与时俱进的心态,是面对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冲突的一剂良药。例如,在中国交流学生与国外的接待家庭相处时,接待家庭对于孩子的关注度往往没有学生自己亲生父母那么高,学生应该理解这是不同文化对于家庭观念不同的阐释与表现,而不是接待家庭不关心自己。要经常提醒自己,不同文化之间只有差异,而没有优劣之分。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19号

E-mail:shanghai@ieas.net.cn | 电话:0086-21-52137878
Copyright © 2005-2024 Ieas.net.cn All Right Reserved. 来访人数:4669398 人
版权所有:上海教育国际交流协会 | 地址:中国上海市江宁路245号 | 互联网信息备案ICP证:沪ICP备090449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