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妍婷(中国)
董妍婷是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学生,2011年8月赴丹麦参加AFS国际文化交流项目,2012年6月回国。
我于2012年7月5日抵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恍然间已经时隔320天。在这说不长也不短的日子里,我渐渐地长大了……
那我先介绍下我接待家庭的人员组成情况吧。通常是接待妈妈和我两人在家。她的丈夫已经在中国工作3年了,公寓是在北京,但经常来上海,香港出差。大女儿如今在北京的大使馆实习,小女儿在哥本哈根的一个商学院读大三,会中文,今年7月会去新加坡当半年的交流生。而接待妈妈则会在每年的为期2周的复活节假期中前去看望在北京的丈夫和女儿。总体来说,我接待家庭多多少少和中国都有联系并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作为中国交流生,我感到很幸运。平时,接待妈妈也会经常和讨论些关于丹麦和中国各方面的话题并鼓励我在当地报纸里寻找关于中国的报道。我们也有口头约定,今后她和家人会来上海拜访我。
如今驻足,回望。过去一年中发生的点点滴滴或深或浅地都留下了属于我个人成长的印记。我也是第一次在没有爸爸妈妈的庇护下,一人独自面对很多人,很多事。在经历了无数次这样或那样的“第一次”后,我觉得我的改变更多地来于自心理的变化。我慢慢地学会了忍耐,学会了坚持。其实这两个词很早就出现过在我的考试作文中,可那时因为没有经历太多,顶多是“无病呻吟”后的“激昂感慨”,只有自己知道,那很苍白,很无力。
我记得刚来丹麦的第一周真的很辛苦,从原本熟悉的快节奏的城市生活转变为慢节奏的北欧小镇生活真得不是说适应就能适应的。所见所闻几乎对我而言是陌生而崭新的。以下我就大致说些我在丹麦的有趣而有意义的经历吧。
不得不说,对于一个想尽可能多地感受当地文化的交流生来说,学习当地语言是把有用的钥匙。而丹麦语的学习也不是件易事,我为此有不断地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积累丹麦词汇,词汇的积累有助于我能半猜半懂的理解他人意思。除此之外当地学校和AFS都有发给我一些学习资料,也帮助了我很多很多。再然后就得看接待家庭和你之间的互动了。通常,当你表现出足够的学习热情后,他们会感到很开心并也会帮助你。从2011年的12月份,我还不太能开口说,到2012年6月底的再见晚会上能够全用丹麦语做PPT演示,我的语言进步显而易见。为此,接待妈妈又一次地为我感到骄傲。
在这里做家务可看作一种责任,作为这个家的新成员,有义务去承担一些责任。虽然,道理都懂,但做起来并不容易。起初,我真得从心里上接受不了清洗卫生间的工作。(包括跪在地上擦地,洗马桶,擦玻璃和洗手台,解释下,平时这卫生间就我一人用,所以后来想想还蛮公平的。)还有每周至少做一顿中国风味的饭,除此之外我也清洗锅具,帮忙吸尘车子和家里的各个房间,擦整栋房子的窗户,拔草,检落叶,遛狗……有时也会在下雨天遛狗时突然想家,眼泪也会控制不住流下来,但发泄好了,生活一切照旧。也是从那时侯领悟到很多事,随着年龄增长,很多事不是不愿做就可以不做的,有时候这是种责任,只能由自己扛下来。何况当初选择成为交流生也完全出自我自己的主意,没人逼迫,那我就更要不回头的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我很感谢我的交流生朋友们,我们一起玩一起感动一起笑;我很感谢我的两位丹麦朋友,是她们让我更加融入这个班集体;我很感谢我的接待妈妈,让我真的实实在在体验到丹麦的生活。最后,我更加想感谢的是我的爸爸妈妈,谢谢你们能够松开保护我的羽翼,让我能看到外面的世界,触摸到它的精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