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学年交流项目背景 |
|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战地服务团卖掉了一批在战争中用于救护伤员的救护车,得到了第一笔资金。他们在战争中目睹伤员们痛苦的经历,思考着如何运用这笔资金来阻止战争的发生。当时,他们认为战争的发生首先是因为民族与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缺乏沟通和理解。因此,他们决定用这笔资金资助有心人到异国他乡生活一段时间,去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通过沟通与理解,在心灵中埋下和平的种子。战地团在1920年设立了专门提供给赴美国和法国进修人员的奖学金。截止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共有222人次参加了奖学金项目。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地团成员们深感加强各国人民之间相互了解的必要性,决定继续开展国际文化教育交流活动。1947年,52名来自11个国家的年青人由战地团资助到美国学习。这些青年大部分是中学生,由于交流效果显著,战地团因此把交流重点转向了中学生。随着中学生交流人数和国别的增加,影响逐步增大,美国政府为加深其它国家对美国及美国教育的了解,通过了国会立法501.c.3,提出交换学生方案,从法律角度为各国中学生赴美学习交流提供保证,每年全世界各国有数万名中学生前往美国。中学生赴美学年交流学习项目给美国的高中生提供与世界各地的学生交流的机会。来自各各国家不同地区的学生不受地域、种族与文化差异的限制,通过实地了解美国的文化,体验美国的教育。
中学生学年交流项目的作用也让其它国家仿效,中国在本世纪初开始接受外国学生来华学年交流,上海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每年也协助北京安排部分外国学年交流学生在上海的学习交流和生活。
当今时代,国与国之间的差异日渐缩小,世界地球村的观念已是时势所趋,中学生学年交流在某种意义上不仅是交流语言、交流文化,更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建立相互理解与信任的重要途径,不但可以消除国与国之间文化的隔阂,同时也为年轻一代扩展国际视野提供了特殊的平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