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首页 关于我们 交流简讯 学生交流 语言比赛 教育展览 志愿者专栏 信息扫描
  学历认证 通知公告 教师交流 外籍教师 国际会议 夏(冬)令营 微信集萃
首页 > 学生交流 > 学生和家长关心的问题 > 正在阅读
中学生初到国外最易出现的问题

学生刚抵达1-2周期间,容易感觉疲劳
      学生刚抵达接待国时,由于经过了长时间连续的飞行,再加上国内与接待国之间存在时差,学生容易感到极度疲劳。而在这一阶段,学生尚不可流利使用接待国语言,对即将开始的新生活充满了好奇与期望,再加上接待家庭在学生刚抵达时,出于热情好客,会为学生准备很多活动,使学生产生兴奋、紧张、担忧等一系列情况。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往往容易使交流学生在刚抵达时心神疲劳。
建议:
     
一般当学生遇到此类问题时,学生最好的克服疲劳的方式是多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能够缓解学生刚抵达时的疲劳状态。同时建议学生放下语言方面的包袱与压力,尽可能多地与接待家庭交流,并在学校积极结交新的朋友,相信很快便能够顺利渡过语言关。

语言不适应

     虽然大部分学生在出国前,或多或少对于接待国的语言有所了解(尤其是美国这类使用英语的国家),但在抵达接待国后会发现,接待国所使用的语言在发音、语法、词汇、使用习惯等方面与自己之前了解到的仍有很大差异,再加上学生在国内使用外语场合较少,导致学生在刚抵达接待国时,会出现无法理解接待国居民语言的情况,或不知如何回答的情况。而语言障碍往往会导致学生自信心下降,交流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受到阻碍,甚至容易产生人与人之间误解。
建议:
     
对于交流学生来说,外语能力是能够通过在一定外语环境内反复运用而有所提高的。建议交流学生不要给自身太大压力,应主动多听,多看,多说,多问,通过观察身边接待家庭、同学、朋友等的交流,了解语言运用的习惯等;同时积极主动地多使用接待国语言,多与他人交流,不要担心自己会说错,一般接待家庭及学校师生都会热心帮助交流学生学习语言。另一方面,交流学生出国后,由于提高语言能力往往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学生在这一个过程中,应尽可能避免与国内家长、同学、朋友过多地用母语进行交流。

健康问题
     学生在刚抵达接待国时,可能会因为气候、环境、空气、饮食等多方面因素产生身体机能的不适应,导致出现过敏、饮食不规律、心理和生理机能紊乱等情况。
建议:
      交流学生如遇到此类情况,学生及家长不必过于担心。一般情况下,学生在抵达接待国一段时间后,生理机能会自行调整和改善,从而适应新的环境;接待家庭也会基于他们对学生情况的判断采取相应的措施。
      如果学生仍感觉不适,也可以向接待家庭、志愿者或接待国的交流项目机构工作人员求助,请他们带学生前往医院就诊。

遇到事物与自身期望不符,影响学生情绪
      学生在出发前,对于接待国的生活会有很多想法和期望,会通过网络了解有关接待国的历史、气候、风土人情、语言甚至是旅游景点等信息,以帮助自己做好出发前的各种准备。曾去过接待国的亲朋好友、老师等也会非常愿意在学生出发前给学生大量的建议与帮助。但是有时,这些信息会出现主观、片面、甚至与交流生活不符的情况。当学生抵达接待国,入住接待家庭后,则不可避免地会将出发前得到的信息与实际情况进行比较,而当期望值远高于实际情况时,学生则容易出现消极抵触情绪,从而影响了与接待家庭积极、正面的相处与交流,也会影响学生在接待国的生活和学习。
建议:
      学生在出发前能够充分了解接待国的基本国情、历史、语言、文化等,能够帮助学生在抵达初期较快地适应新生活。但是,学生必须明白,交流生活与出国旅行、游学、工作有着非常巨大的差异;学生必须对通过网站、他人得到的经验与信息进行客观的分析与理解,并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并适时调整自己对交流生活的期望值。由于接待国与本国有着不可忽视的文化差异,因此交流学生应避免对接待家庭、同学、朋友等人的行为妄下判断与评价。

不知道如何与接待家庭相处
      接待国与交流学生的派出国之间存在着极大的文化差异,不仅表现在语言、饮食、生活习惯、学校课程等方面,更重要的是贯穿在家庭结构、家庭分工、交流方式、社会交往等深层次的方方面面。
      学生在交流初期,由于缺乏对接待国文化、家庭生活的理解,交流学生往往在面对接待家庭时会产生紧张、犹豫、尴尬甚至逃避的心态,这些情绪会影响到学生与接待家庭间的交流,不利于学生与接待家庭建立良好的关系。
建议:
      多主动与接待家庭沟通,遇到无法理解的问题应主动向家庭询问,不要因为担心自己问的问题过于低级而逃避;时刻提醒自己文化差异是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存在的,因此应避免对家庭成员的个性、行为和想法轻易下判断;多观察其他家庭成员生活中的表现和处理方式,学会换位思考以及感恩。

对社会礼仪的不了解造成尴尬的场面
      各个接待国的生活习惯和社会礼仪在很多方面与国内存在差异(如对家人也要使用礼貌用语;有些国家禁止在地铁、公车上饮用有色饮品等),部分国家也往往对社会礼仪也有较高标准与要求。学生在抵达初期可能会因为对此类要求的不了解或不明确而做出一些看似“不礼貌甚至不尊重他人”的举动。
建议:
      学生应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观察接待家庭成员或朋友、老师等的行为举止,必要时应主动向接待家庭成员或朋友进行询问,了解他们在特定场合的礼仪要求(如去教堂做礼拜时的着装等),学习并接受他们的生活习惯和礼仪。当他人对学生的行为提出意见和建议后,也应虚心接受,对给他人造成的误解进行解释和表达歉意,并适当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

学校课程不习惯
      国外的教育体系以及课程内容和安排与国内存在很大差异,同时由于学生刚抵达时语言尚不能流利使用,对于课程本身不了解,使学生在课程选择上会有一定的盲目性,课程难易程度较难较准把握。
      此外,越来越多的交流学生希望在完成项目之后赴海外进行深造。因此部分交流学生在交流项目期间,将主要重心放在学业上,从而无法妥善处理课业和接待家庭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直接影响了交流学生与家庭成员及朋友之间的关系,影响了交流生活的效果与意义。
建议:
      在刚到达接待学校时,在学业上学生不应给自己太大压力,作为交流学生,课程的选择上应难度适中,并可以考虑尽可能多地尝试国内无法提供的课程,以便更深刻地感受国外教育体系的差异。
      学生将学业放在首位本无可厚非,但参加交流项目的主旨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因此建议学生尽可能多地与接待家庭进行交流,积极参与学校的社团活动,合理安排好与接待家庭相处及完成学业的时间。

在校交友消极,感觉孤单
      交流学生作为接待学校的新成员,接待学校和在校学生对他们而言是陌生和新鲜的。虽然国外的学生往往比较热情,在校园中相遇会主动与交流学生打招呼,但由于交流学生在刚到学校时,面对新环境和人群,容易产生害羞紧张的情绪,再加上对语言的不自信、对话题的不了解,因而很难将对话持续地深入下去。
      同时,学校的其他学生之间早已形成较为固定的交际圈,对于交流学生是否有交友愿望也比较模糊,因此交流学生很难快速地融入到其中。
建议:
      交流学生应主动寻找一些话题以便能够顺利地进行对话;积极参加学校的体育运动与社团活动。这些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往往是结交新朋友的最佳场合。作为学校的新学生,交流学生应主动表达希望交友的愿望,并努力与同学间建立良好的互信的关系。
      学生即将面对的文化交流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不仅能从中领略到异国他乡的文化魅力,更能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锻炼自己的独立自理能力,提高自己的信心,培养自己的全球化视野;但同时,在这段经历里,学生也将学习独立面对更多的挑战。
      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分享交流经验来帮助即将出国的交流学生顺利地完成交流项目,圆满地度过交流学年,使学生的收获最大化。更多交流生活注意事项我们也将在跨文化系列培训上与大家分享。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19号

E-mail:shanghai@ieas.net.cn | 电话:0086-21-52137878
Copyright © 2005-2024 Ieas.net.cn All Right Reserved. 来访人数:4668635 人
版权所有:上海教育国际交流协会 | 地址:中国上海市江宁路245号 | 互联网信息备案ICP证:沪ICP备09044906号